返回
顶部
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文苑

汲取力量 传承基因 为白山松水续写时代担当

——读《先生向北》有感

发布日期:2025-04-08
作者:刘革
责任编辑:张睿航

去年11月,在吉林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上,吉林省委书记黄强向大家推荐《先生向北》一书,他说,“我看了两遍,很受教育”。是什么样的书,会让省委书记连看两遍,并且要向全省干部群众推荐呢?带着好奇,我认真拜读了《先生向北》。

《先生向北》记叙了20世纪50年代初吕振羽、于省吾、张松如、张伯驹、潘素、史怡公等一批文化名人,余瑞璜、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蔚荪等一批自然科学家,聚拢东北,荟萃人文,一改吉林风貌,为黑土地增添了浓烈厚重的文化气氛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故事。

我是吉林人,不必讳言,东北自古是塞外苦寒之地,不像中原腹地有几千年文明的滋养,文化底蕴并不深厚。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视察东北,曾说“东北文化落后,文风不盛,人才甚少”。吉林何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文化蓬勃,文人群至,文脉兴盛呢?

《先生向北》给了我答案。当年,在大学校长中以匡亚明为代表,在政府高官中以宋振庭为代表,在文化机构中以佟冬为代表,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抓住了国家振兴东北文化、全国院校调整的历史机遇,开启了一场持续十余年、面向全国,为吉林招贤纳士的行动。匡亚明为请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出山,三顾茅庐终以诚心破坚冰;宋振庭顶着政治风险邀请右派张伯驹夫妇,在吉林博物馆里续写文化传奇;佟冬在文史研究的荒原上拓路,组织学者耗时十年编纂《中国东北史》,为白山黑水厘清文明坐标……这些故事背后,是一代领导干部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他们以赤诚焐热知识分子的心扉,在文化土壤贫瘠的黑土地上,种出了郁郁葱葱的精神森林。

这批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优秀领导干部,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更有伟岸的人格魅力。他们懂文化、敬文化、爱文化,能与顶级知识分子诗词唱和、谈古论今。他们慧眼识珠、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敢在敏感的政治环境下为“有问题”的知识分子争取待遇。他们所做的一切,温暖、感召、激励着各界名人,使大量文化界、教育界、科学界、思想界的精英向北而行,留在东北,建设东北,使吉林在工业化浪潮中守住了文明根系

当张伯驹吉林省博物馆呕心沥血,将珍藏三十年的《百花图》无偿捐赠时,当唐敖庆在吉大教室推导出分子轨道理论时,当潘素的丹青画卷在长白山写生中晕染开新意境时,一场由共产党人主导的文化觉醒运动,在松花江畔掀起惊涛,余波至今仍在领导干部和“先生”互相成就,用政治智慧与人文情怀浇筑精神丰碑,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树立了永恒的坐标。

掩卷沉思,终于明白黄强书记推荐此书的深意。作为新时代的吉林儿女,不能也不该忘记这段历史。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不仅需要项目与资金,更需要重燃当年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闯劲。在汽车产业转型的攻坚期,在现代农业升级的深水区,在冰雪经济腾飞的风口上,每个吉林人都该问自己:我能为这片土地做些什么?或许是民营企业多一点坚守阵地的信心,或许是科研人员攻克一个卡脖子技术,或许是基层干部多解决一个民生实事或许是民主党派成员多献一条有用之策,或许是普通市民多推介一次家乡文旅——正如七十年前从北京、上海北上的列车载着知识火种,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黑土地上的星火。

站在长春解放纪念碑下回望,宋振庭等领导干部们当种下的文化种子,已长成亭亭如盖的栋梁之材。站在松花江畔眺望,吉林已擘画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过的身影,正注视着我们这代人的答卷。历史不会重复,但精神的火炬永远需要传递。我们将“先生向北”的担当基因转化为奋进力量,向新而行,以质取胜,努力在白山松水间续写时代“向北”传奇。

(作者系民建辽源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浏览次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