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乡村,这片承载着亿万农民希望与梦想的沃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
泥泞的灰土路变成了顺畅的“村村通”;连片的田野上空飞起了无人机;一栋栋坐落于美景之间的村落装扮着乡村画卷……
从2002年任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副区长开始,此后的20余年里,我历经4座城市,深耕“三农”战线,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一员,随着农业强国建设,在一次次探索实践、一次次建言献策中亲历、见证了这场“三农”巨变的波澜壮阔。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我初窥门径,到粮食安全的稳固基石;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发生在乡村中的每一处变化汇聚成了建设农业强国的铿锵步伐。
乡村聚变,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必然。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农民变富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吹响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开启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
作为“三农”基层亲历者,我先后任通化市、四平市副市长,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努力。各级各地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聚力攻克贫困堡垒,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一系列历史性问题。再次走进曾经的贫困村,危房换上了新装,干净的自来水引入了室内,家门口建起了休闲广场,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的教育资源,农村老百姓真正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形成了舒适的“生活服务圈”……一座座乡村旧貌换新颜。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行标准下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一场脱贫攻坚战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决心与实力。
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围绕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五大方面的乡村振兴战略拉开了帷幕。贫困的阴霾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和一处处繁荣的景象,曾经被贫困压垮的家庭终于挺直了生活的脊梁。从脱贫攻坚战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仅是一场物质上的胜利,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心中有民,脚下就有路。
扛起稳产保供“压舱石” 农业更强了
在广袤的田野上,金黄的稻浪翻滚,翠绿的麦苗摇曳,这是大自然对勤劳农人的馈赠,是乡村聚变的基础,也是我们“三农”干部心中最为坚实的依靠。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中共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讲“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省四平市,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作为大国粮仓,吉林省牢记总书记嘱托,全力以赴抓粮食生产,在“土、特、产”上做文章,榆树、农安、德惠常年位居全国产粮大县前三位,吉林大米、吉林玉米成了粮食品质的代名词,通化酿出了世界飘香的葡萄酒,“小木耳”也做成了“大产业”。
2023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达到837.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20多年前的440亿斤,将近翻了一番。我国粮食实现了“二十连丰”,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生产了全球近25%的粮食,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是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以和美为笔绘就宜居宜业 农村变美了
2017年,吉浙两省对口合作,在省委的组织和号召下,我有幸到浙江省金华市挂职副市长,看到了浙江实施“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的景象。
浙江上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20余年久久为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部署推动的“八八战略”,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刻改变了农村面貌。通过“五水共治”,浙江铁腕治污,荡涤浦江县“牛奶河”,焕回了水清岸秀;安吉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从粉尘漫天到竹海连绵,催生了绿水经济,也成功探索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乡村路径。
和全国各地一道,吉林省也在深入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2021年到长春市政府任职后,我也参与和见证了长春和美乡村“蝶变”的过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昔日的垃圾成山变成了绿化带,昔日的旧平房变成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农村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也使“乡村旅游”成为了新风尚。
如今再走进乡村已是另一幅景象,蓝天白云下,村路笔直洁净,其间点缀着错落有致的庭院,空中飘荡着浓浓的“乡愁”,放眼望去,一幅幅产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壮美画卷已徐徐铺展。
矢志不渝跟党走 携手奋进新时代
作为民建长春市委会主委,在一次次参政履职中,我深切感受着民建坚持传承与党同心、爱国为民、精诚合作、敬业奉献的多党合作优良传统,也越来越深刻认识到,民建的历史是一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充满奋斗和奉献的历史。
1945年7月发生在延安的“窑洞对”,黄炎培与毛泽东推心置腹交谈,探讨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这段传世佳话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袖与民建老一辈领导人亲密合作的见证,更是我们当代民建会员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民建中央按照“四新”“三好”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提升建言质量,积极开展民主监督,尽锐出战决胜脱贫攻坚,续写了多党合作的崭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和民建组织的培养下,从地方政协委员到全国政协委员,从基层干部到副省级城市副市长,我逐渐走上了更高的履职平台。在积极反映基层呼声、回应民众关切的同时,也感受到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主协商、倾听基层心声、解决基层难题。更多“民生实事”的小切口,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成色更足了。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民建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我们有幸近距离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这更是莫大鼓舞和鞭策,必将激励我们每一位民建会员牢记嘱托,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用心用情用力在参政议政中聚众智、在民主监督中建诤言、在政党协商中献良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曹武,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民建吉林省委会副主委,吉林省长春市副市长)
信息来源:中央统战部公众号《统战新语》 2024年10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