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的一生,是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和民建的成立与发展奋斗的一生。翻阅黄炎培的资料,如同推开了历史这扇厚重的大门,在这里我们看到,黄炎培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为“唤醒民众”亡命日本
140年前,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诞生于江苏省川沙县的一个塾师家庭。
1902年,24岁的黄炎培在南京应乡试中举人,不久因学校发生风潮,遵照蔡元培的教诲回川沙办学,开启了黄炎培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伟大笃行。
1903年春,黄炎培主办的川沙小学堂开学,他在家乡一边办学,一边作“唤醒民众”的工作,每周举办抵抗列强救国演说。当年6月18日,黄炎培等到南汇县新场镇演说时遭到毁谤,南汇县知事于6月23日将黄炎培等4人逮捕。因得到上海基督教堂牧师营救,在6月26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联署“就地正法”的电令到达前被保释出狱,随即乘船离开上海,亡命日本。
1905年,黄炎培从日本归来,经蔡元培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蔡元培赴德国留学后,黄炎培接任蔡元培的职务。1906年出任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在他的努力下,浦东中学很快成为一所知名的新式中学,黄炎培在教育界崭露头角。
三年将江苏教育事业发展为全国之冠
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并出任江苏都督,黄炎培任都督府民政司总务科长兼教育科长,次年升任教育司长,江苏省议会议员。他任江苏省教育司长近三年时间,在江苏全省创办师范学校9所,普通中学11所,还办了许多工校、农校、商校等职业学校。他先后参与创办及改造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学校、暨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当时的江苏教育事业,名列全国之冠。
辞官潜心研究教育
1914年,张勋任江苏都督,黄炎培“耻与附膻之徒为伍”,辞官离南京返沪任《申报》记者。他潜心研究国内外教育学说,考察教育状况,以《申报》记者的身份,先后考察了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北平、天津等地。后又随中国游美实业团体赴美国考察了几十个城市和学校,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特别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后又到日本、菲律宾、南洋各地考察。他每次考察都详细记录,并结集出版。每次考察总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寻求改革的办法。他认为,中国的教育纯乎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只需从方法上研究,更需在思想上研究。他提倡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1916年,黄炎培在江苏建立职业教育研究会,次年又在上海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试验、推行职业教育的全国性团体——中华职业教育社,他被推为办事部主任,宣布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目的是推广、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学校无不用之成才,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为了宣传和实施职业教育,他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
1918年在上海南市募款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设木工、铁工、珐琅、钮扣四科,并设附属工厂。后又增设土木、留法勤工俭学、染织、师范、商业等科。学生实行半工半读。
清末民初,中国积弱,黄炎培意识到“要救中国,只有到处办学堂”,“教育为救国唯一方法”。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在省教育司长任上,拟定了《江苏教育行政五年计划书》,其中不但规划了各县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农校、工校的校数和办学地点,而且还有关于大学、留学生、图书馆、博物馆设立。
初创时办学极为困难,黄炎培自己每天兼任3教时课务,却不领薪金,靠分送考中举人时的文章所得酬金维持生计。每天安排体育课,以强健学生体质,学校质量当时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教育与生活联系。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注意学和用的联系。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进入30年代后,民族危机加甚,黄炎培积极投身于民族救亡事业,职业教育思潮逐渐消退,但其职业教育思想继续影响着此后年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实践,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