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内容
(一)着力提升系统党政人才专业素质。坚持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广开视野,多渠道、高标准选拔优秀人才。
(二)着力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按照提高粮食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要求,围绕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以企业营销管理人才为重点,鼓励粮食企业坚持自主培养与社会引进并重的方针,鼓励经营管理人员参加高层次人才培训和各类专业教育,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局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粮食行业优秀企业家和一支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三)着力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面向重大粮食和物资储备科研项目主要承担人员,选拔培养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创新团队。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取得突出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一定奖励。
(四)着力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适应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需求,以高级技能人才为重点,开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形成一支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技能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注重从基层选拔人才。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结合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适应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需要,促进粮食仓储、检验等岗位人才转型发展,培养一批粮食产后服务领域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粮油质量检验人才。根据产业分布和发展需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形成技能人才培训机构网络,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
二、体制机制保障
(五)全面优化人才管理体制。以“放权松绑”为核心,全面清理当前束缚用人单位自主权和制约人才发展的不合理制度,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减少对人才不必要的限制。支持和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研究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到业务领域相近单位兼职、参与项目合作,或利用本人科研成果创业。更加注重市场认可和评价,对在市场中得到检验并认可的项目要开绿灯,加大支持力度,让创新人才“名利双收”。用人主体结合工作实际自主确定用人需求,建立完善人才使用、考核、退出等机制。着力提高人才工作服务水平,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免除后顾之忧,做到“拴心留人”。
(六)实施更具竞争力的引才政策。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支持各地各单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引才政策,践行“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理念,积极引进高端人才,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各地各单位要围绕补足人才短板,树立“高精尖缺”导向,借鉴精准引才、靶向引才、团队式引进、成建制对口支持等有效经验,推出引才新举措。坚持以用为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学术交流或设置创新型岗位等形式,实行柔性引进、弹性管理、个性服务。各类粮食企业要立足实际,积极吸纳、留住本地人才,同时要探索运用各地户籍、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优惠引才政策,在更大范围内引进急需紧缺人才。
(七)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分类施策培养人才。着眼推进粮库智能化、信息化和提高粮油加工、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紧缺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鼓励粮食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场所,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提供岗位。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在实践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八)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实行人才分类评价,根据粮食和物资储备科研、工程、经济等不同领域人才特点,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对基础研究人才,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问题的原创能力、研究成果质量、学术水平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等;对应用研究人才,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科技管理人才,重在评价考核工作绩效,引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支持能力。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有关政策,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
(信息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