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责任意识,将参政议政任务落到实处
强化责任意识是做好参政议政工作的根本。长期以来,省委会强调主委无论是否驻会,都是参政议政的第一责任人,专职副主委是直接责任人。将参政议政工作纳入每次会议的重要议程,作为领导班子及成员述职的重点内容,切实增强参政议政的自觉性、主动性,把参政议政作为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首要任务落到实处。
1.发挥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省委会各项工作形成了“向我看齐”的传统。领导集体成员自觉身体力行,主要领导每次深入各地开展调研,都检查指导地方组织参政议政工作,利用各种机会参政议政,发挥表率作用。2010年提出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度化设计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列为督办建议。2014年提出的“依法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被《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实施意见》采纳,列入重点立法领域,省人大列入2015年立法计划。
领导集体成员都能按照工作分工,带领专委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结合岗位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副主委撰写的社情民意得到国家领导人签批;副主委提交的社情民意采用量多次在省政协委员中排名第一,多份社情民意得到省级领导签批。
2.发挥专委会骨干作用。专委会是省委会参政议政的骨干力量。省委会现有9个专委会,各专委会认真落实省委会工作部署,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为省委会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以来,专委会提交的建议有11份被会中央采用为团体提案(素材);《关于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等2份建议用于会中央领导参加高层协商的发言素材;《关于加强地方政府主权外债风险管理的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签批。省委会提交的团体提案75%来自专委会调研成果。
3.注意调动市级组织积极性。地方组织具有一定的区位特点和优势,是省委会参政议政的重要力量。我们注意调动市级组织积极性,积极挖掘、转化市级组织的建议素材,要求市级组织在当地积极履行好职能的同时,多关注全省性、全局性问题。8年来,90%的市级组织的调研成果入选过省委会团体提案。
4.强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责任意识。每年两会期间省委会都分别召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会,关注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督促他们履职尽责。2008年两会前夕省委会召开在长的省政协委员座谈会,委员们交流参政议政成果,邀请省政协部门领导讲解如何写好提案和社情民意,强化委员履行职能的责任意识。为适应加强协商民主的新形势,省政协每月召开一次咨政协商会。我们根据会议主题,积极推荐、组织会员中政协委员,利用新的协商议政平台履职建言。2014年以来,在17次咨政协商会上,先后有10人16次在会上发言,受到省政协领导的好评。
二、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落实参政议政工作措施
几年来省委会不断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工作制度机制,落实参政议政工作措施,有效提高了参政议政质量。
1.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为推动参政议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省委会陆续制定了《民建吉林省委专门委员会管理规则》等3项制度,对参政议政工作做出制度性安排,不断完善团体提案遴选机制,形成征集、遴选、论证、合法性审查等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保证了提案质量。
为调动全会参政议政的积极性,2008年我们制定了《民建吉林省委团体提案奖励办法》,“以奖代投”,对团体提案进行奖励;2012年以来先后制定了《民建吉林省委社情民意工作奖励办法》,《民建吉林省委社情民意工作表彰实施细则》。这些制度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有效地调动和激励了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的积极性。
2.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省委会把加强能力建设作为参政议政的着力点,通过提高会员和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提供保障。
省委会领导班子始终走在学习的前列。认真落实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年都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结合如何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实际,集中学习6次。不断扩大学习范围,周边4个市委会班子成员,专委会成员、省直工委、培训班学员等不同层面的骨干会员列席学习会,让更多会员受益。
3.坚持定期培训制度。2007年以来,民建省委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每期培训班都要学习怎样开展调查研究、怎样撰写社情民意和提案。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要求学员入学时带一份社情民意,这样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更加深化了对参政议政工作认识和理解,有效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学员作为基层组织开展参政议政工作的骨干,发挥了带动作用。
加强机关干部的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素质是机关建设的重点,2012年换届后,我们抓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全省机关干部培训班。主委亲自带队,高层次的课程安排,使机关干部收获很大。2014年在省社院举办了全省机关建设研讨班。通过交流、研讨和请专家辅导,帮助机关干部提高了参政议政工作能力。
三、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努力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长期以来,省委会认真分析形势,结合我省实际,明确思路,突出自身特色,切实提高参政议政工作水平。
1.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培育参政议政优势领域。职业教育是民建前辈们高度关注并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涉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等重要问题。几年来我们把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参政议政重点,积极整合会内外力量,围绕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持续开展调查研究,每年至少有1份关于职业教育的团体提案,8年来共提出涉及职业教育团体提案10份。其中2份被评为党派优秀团体提案,1份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的签批,在省政协各种会议以职业教育为专题发言10次。
2014年,会员中的人大代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交的《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全国34家媒体做了报道。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校与企业,育人单位与用人单位联系不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10年省委会召开了“企业发展与职教改革座谈会”,邀请职业院校校长、民建会员中的企业家就职业教育发展,座谈协商,促进校企合作。会后形成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被会中央采用为团体提案,还被全国政协列为五个重点调研提案之一。这项建议2011年被评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建言献策优秀成果”,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联合表彰。
2. 围绕三农问题深入调研,巩固参政议政传统领域。吉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商品粮调出量、人均贡献率居全国前列。省委会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参政议政重点之一,积极建言献策,八年共提交涉及三农方面的团体提案28份,占省委会团体提案总数的28.9%。
我们从人才队伍建设入手,着力提高三农方面的参政议政能力。2011年成立了省直农业科学院支部。之后,集中全省会员中的农业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员,在省级组织中率先成立了农业委员会,集中农业人才在三农领域参政议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1年以来先后有《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关于保护东北黑土资源的建议》等5份建议被会中央采用为团体提案。2012年,会中央调研部就农业发展问题到我省调研,省、市两级组织认真配合、主动协调,组织全省会内外农业专家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粮食主产区政策扶持的建议》被会中央采用。
3.坚持开展“一人一议”活动,夯实参政议政工作基础。“一人一议”活动是参政议政基础性、群众性和长期性工作,是全员参与参政议政工作的有效载体。省委会十分重视并连续18年坚持在全省开展“一人一议”活动,形成了“落实、指导、反馈、表彰”的工作机制。这项活动90年代后期从省直工委做起,成熟后向全省推广。目前“一人一议”活动已成为社情民意、提案、建议的重要信息来源,而且质量不断提高,其中“对行贿犯罪打击不力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的社情民意得到国家领导人签批。
4.机关各处室联系专委会,深度参与、服务参政议政工作。为提高机关服务参政议政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七届省委会决定机关各处室分别联系1-2个专委会,处室负责人任专委会第一副主任,机关干部任秘书长,各处室都参与到参政议政工作中。2009年我省采纳了领导班子谈心会建议,决定开展研究型机关建设。制定了实施方案,以处室为单位,围绕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向成立5个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聘请会内外专家作为导师,建立学习档案,举行读书报告会,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机关学习活动。
通过几年学习,机关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得到提高,不仅为专委会做好服务工作,还主动撰写社情民意。五年来机关干部提交建议被全国人大采用23篇,被全国政协采用5篇,民建中央采用17篇,得到省级领导签批7篇,作为团体提案素材2篇。机关全员深度参与、主动服务参政议政工作,成为省委会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推动力量。